种名:湿地松
学名:Pinus elliottii Engelm
别名:
花期:
生态性状:耐阴植物
观赏性分类:
科:松科 属:松属
原产于美国东南部阿拉巴马州,佛罗里达州等地,分布于台湾岛、美国东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江浦、福建:闽侯、广东:广州、江西:吉安、江苏:南京、桂林、台山、湖北:武汉、浙江:安吉、安徽:泾县、广西:柳州、香港等地,如今已由人工引种栽培。由于在香港广泛被种植,因此与台湾相思,红胶木并称为“植林三宝”。
湿地松形态特征
常绿大乔木,树皮灰褐色,纵裂成鳞状大片剥落,枝条每年生长3~4轮,小枝粗壮。冬芽红褐色,粗壮,圆柱状,先端渐窄。针叶2针一束与3针一束并存,长18~30厘米,粗硬,深绿色,有光泽。球果常2~4个聚生,圆锥形,有梗,鳞盾肥厚,鳞脐瘤状,种子卵圆,略具3棱。花期3月中旬,果熟翌年9月。
乔木,在原产地高达30米,胸径90厘米;树皮灰褐色或暗红褐色,
纵裂成鳞状块片剥落;枝条每年生长3-4轮,春季生长的节间较长,夏秋生长的节间较短,小枝粗壮,橙褐色,后变为褐色至灰褐色,鳞叶上部披针形,淡褐色,边缘有睫毛,干枯后宿存数年不落,故小枝粗糙;冬芽圆柱形,上部渐窄,无树脂,芽鳞淡灰色。针叶2-3针一束并存,长18-25厘米,稀达30厘米,径约2毫米,刚硬,深绿色,有气孔线,边缘有锯齿;树脂道2-9(-11)个,多内生;叶鞘长约1.2厘米。球果圆锥形或窄卵圆形,长6.5-13厘米,径3-5厘米,有梗,种鳞张开后径5-7厘米,成熟后至第二年夏季脱落;种鳞的鳞盾近斜方形,肥厚,有锐横脊,鳞脐瘤状,宽5-6毫米,先端急尖,长不及1毫米,直伸或微向上弯;种子卵圆形,微具3棱,长6毫米,黑色,有灰色斑点,种翅长0.8-3.3厘米,易脱落。
湿地松生长习性
湿地松原产美国南部温暖潮湿的600米低海拔地区。
湿地松,适生于夏雨冬旱的亚热带气候地区。对气温适应性较强,能忍耐40℃的绝对高温和-20℃的绝对低温。在中性以至强酸性红壤丘陵地以及表土50~60厘米以下铁结核层和沙黏土地均生长良好,而在低洼沼泽地边缘尤佳,故名,但也较耐旱,在干旱贫瘠低山丘陵能旺盛生长。抗风力强,在11~12级台风袭击下很少受害。其根系可耐海水灌溉,但针叶不能抗盐分的侵染。为最喜光树种,极不耐阴。在我国北纬32度以南的平原,向阳低山均可栽培。
湿地松小苗栽培繁育
种子繁殖
湿地松主要病虫害
播种、扦插繁殖。种子易散落,应及时采摘球果。种子应沙藏处理,幼苗出土慢不整齐,易遭鸟害要注意预防。本着“预防为主”的原则,每隔10天喷一次0.5~1.0%波尔多液或1000~1200倍多菌灵溶液;苗木黄化可适当追施磷肥每亩10公斤,喷洒0.5%硫酸亚铁溶液。
湿地松园林用途
湿地松苍劲而速生,适应性强,材质好,松脂产量高。中国已引种驯化成功达数十年,故在长江以南的园林和自然风景区中作为重要树种应用,是很有发展前途的。可作庭园树或丛植、群植,宜植于河岸池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