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名:白皮松
学名:Pinus bungeana Zucc
别名:白骨松、三针松,白果松,虎皮松,蟠龙松
花期:
生态性状:喜光植物
观赏性分类:观花植物,观果植物,观叶植物
科:松科 属:松属
为中国特有树种,产于山西(吕梁山、中条山、太行山)、河南西部、陕西秦岭、甘肃南部及天水麦积山、四川北部江油观雾山及湖北西部等地。分布于太行山南部、中条山、吕梁山、秦岭、小陇山、岷山、大巴山、伏牛山及熊耳山、神农架等山地。河南交界的大松岭、甘肃小陇山、四川江油观雾山等处均有野生纯林。苏州、杭州、衡阳等地均有栽培。
白皮松形态特征
乔木,高达30米,胸径可达3米;有明显的主干,或从树干近基部分成数干;枝较细长,斜展,形成宽塔形或伞形树冠;幼树树皮光滑,呈灰绿色,长大后树皮成不规则的薄块片脱落,露出淡黄绿色的新皮,老树树皮呈淡褐灰色或灰白色,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块片脱落,脱落后近光滑,露出粉白色的内皮,内皮呈白褐相间成斑鳞状;一年生枝灰绿色,无毛;冬芽红褐色,卵圆形,无树脂。针叶3针一束,粗硬,长5~10厘米,径1.5~2毫米,叶背及腹面两侧均有气孔线,先端尖,边缘有细锯齿;横切面扇状三角形或宽纺锤形,单层皮下层细胞,在背面偶尔出现1~2个断续分布的第二层细胞,树脂道6~7,边生,稀背面角处有1~2个中生;叶鞘脱落。雄球花卵圆形或椭圆形,长约l厘米,多数聚生于新枝基部成穗状,长5~10厘米。球果通常单生,初直立,后下垂,成熟前淡绿色,熟时淡黄褐色,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圆形,长5~7厘米,径4~6厘米,有短梗或几无梗;种鳞矩圆状宽楔形,先端厚,鳞盾近菱形,有横脊,鳞脐生于鳞盾的中央,明显,三角状,顶端有刺,刺之尖头向下反曲,稀尖头不明显;种子灰褐色,近倒卵圆形,长约1厘米,径5~6毫米,种翅短,赤褐色,有关节易脱落,长约5毫米;子叶9~11枚,针形,长3.1~3.7厘米,宽约1毫米,初生叶窄条形,长1.8~4厘米,宽不及1毫米,上下面均有气孔线,边缘有细锯齿。花期4~5月,球果第二年10~11月成熟。心材黄褐色,边材黄白色或黄褐色,质脆弱,纹理直,有光泽,花纹美丽,比重0.46。
白皮松生长习性
为喜光树种,耐瘠薄土壤及较干冷的气候;在气候温凉、土层深厚、肥润的钙质土和黄土上生长良好。喜光、耐旱、耐干燥瘠薄、抗寒力强,是松类树种中能适应钙质黄土及轻度盐碱土壤的主要针叶树种。在深厚肥沃、向阳温暖、排水良好之地生长最为茂盛。对二氧化碳有较强的抗性。
白皮松一般生长在海拔500~1000米的山地石灰岩形成的土壤中,但在气候冷凉的酸性石山上或黄土上也能生长。对零下30℃的干冷气候,PH值7.5~8的土壤仍能适应。能在石灰岩地区生长,而在排水不良或积水地方不能生长。对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污染有较强的抗性。
白皮松小苗栽培繁育
白皮松一般多用播种繁殖,育苗地应选择排水良好,地势平坦、土层深厚的沙壤土为好。早春解冻后立即播种,可减少松苗立枯病。由于怕涝,应采用高床播种,播前浇足底水,每10平方米用1公斤左右种子,可产苗1000至2000株。撒播后覆土1至1.5厘米,罩上塑料薄膜,可提高发芽率。待幼苗出齐后,逐渐加大通风时间,以至全部去掉薄膜。播种后幼苗带壳出土,约20天自行脱落,这段时间要防止鸟害。幼苗期应搭棚遮阴,防止日灼,入冬前要埋土防寒。小苗主根长,侧根稀少,故移栽时应少伤侧根,否则易枯死。 如采用嫩枝嫁接繁殖,应将白皮松嫩枝嫁接到油松大龄砧木上。白皮松嫩枝嫁接到3年至4年生油松砧木上,一般成活率可达85%至95%,且亲和力强,生长快。接穗应选生长健壮的新梢,其粗度以0.5厘米为好。
白皮松主要病虫害
为中国特有树种,产于山西(吕梁山、中条山、太行山)、河南西部、陕西秦岭、甘肃南部及天水麦积山、四川北部江油观雾山及湖北西部等地。分布于太行山南部、中条山、吕梁山、秦岭、小陇山、岷山、大巴山、伏牛山及熊耳山、神农架等山地。河南交界的大松岭、甘肃小陇山、四川江油观雾山等处均有野生纯林。苏州、杭州、衡阳等地均有栽培。
白皮松园林用途
干皮斑驳美观,针叶短粗亮丽,是一个不错的历史园林绿化传统树种,又是一个适应范围广泛、能在钙质土壤和轻度盐碱地生长良好的常绿针叶树种。孤植、列植均具高度观赏价值白皮松在园林配置上用途十分广阔,它可以孤植,对植,也可丛植成林或作行道树,均能获得良好效果。它适于庭院中堂前,亭侧栽植,使苍松奇峰相映成趣,颇为壮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