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责声明: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,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。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,侵犯了您的隐私,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。
该病分布于全国各地,主要为害菊科植物。
一、为害症状:主要为害茎、枝。初在茎上或枝上生灰色疹状凸起,圆形或梭形,后凸起开裂,露出黑色分生孢子盘,疹状物大小1—3mm。生长期、生长后期均有发生,严重时茎枝枯死,全株生长发育受抑,影响观赏。
二、病原菌形态特征:病原为一种棒盘孢或称盘色多隔孢(Coryneum sp),属半知菌类真菌。分生孢子盘生在角质层上或表皮下,散生或聚生,垫状至杯状。分生孢子梗圆柱形,无色或浅色,有隔膜,基部分枝。产孢细胞圆柱形,浅褐色,全壁芽生方式产孢。分生孢子梭形或宽梭形至近圆形,褐色,直,弯曲或屈曲,具多个横隔膜,表面光滑。
三、发病特点: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,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害健株。分生孢子是本病主要侵染源,萌发后从气孔侵入。
四、流行动态:4—11月发生,多雨地区或多雨季节发病重。
五、防治方法
(1)培育抗茎枯病的新品种。
(2)雨后及时排水,防止湿气滞留。
(3)发病重的地区于发病初期喷洒25%苯菌灵·环己锌乳油800倍液或40%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、30%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。
六、常用药剂:25%苯菌灵·环己锌乳油 40%百菌清悬浮剂 30%绿得保悬浮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