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责声明: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和企业自行提供,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。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,侵犯了您的隐私,请马上联系我们处理。
榆蛎盾蚧学名 Lepidosaphes ulmi( Linnaeus)同翅目,盾蚧科。别名 茶牡蛎蚧、榆牡蛎蚧、松蛎盾蚧、榆蛎蚧。异名 Lepidosaphes juglandis Femald。分布在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宁夏、甘肃、青海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四川、西藏。 寄主丁香、枸杞、玫瑰、九里香、苏铁、山茶、花桃、绣线菊、桃叶忍冬、卫矛、紫丁香、黄菠萝、胡颓子、美国花曲柳、十大功劳、板栗、柿、杨、柳、榆、刺榆等。 为害特点 以若虫、成虫在茎干上刺吸为害,严重者茎干上布满介壳,致使植物生长不良以至不能孕蕾开花,干枯死亡。 形态特征 成虫雌介壳长2.9~3.8mm,宽0.8~1.4mm,长牡蛎形,前狭后宽,末端浑圆,全介稍弯或直,背面隆起,略有横纹或横纹明显,前端浅褐色,后端深褐色,壳点位于介壳前端,*壳点桔黄色,第二壳点橙黄色。雄介壳长0.8~l.lmm,宽0.25~0.45mm,两侧缘近平行,或前半部略狭于后半部,末端圆,背面隆起,全体褐色,有时前半部浅后半部深。雌虫体长1.0.~1.8mm,宽0.5~0.76mm。长纺锤形或头胸部很窄,腹部第2腹节*宽,体膜质、黄白色。头部光滑,触角圆瘤状各生一至二根长毛。节间刺发达,第1、4~6腹节有亚缘背疤。臀板宽大,后端浑圆,臀叶两对。雄成虫体长0.6mm,翅展1.3mm;淡紫色,触角、足淡黄色,胸部淡褐色;翅1对;腹末端有长形交尾器。卵长0.2~0.3mm,椭圆形,乳白色,半透明。若虫 1龄若虫体长0.25~0.35mm,宽0.15~0.20mm;卵圆形;较扁平,淡黄色;腹末端有2根较长的尾毛;眼瘤明显地突出于头前两侧;触角长6节;足3对,基部肥大,腿节呈纺锤形;1~7腹节侧缘有7对腺刺。2龄若虫长0.5~0.8mm,宽0.2~0.37mm;体长纺锤形,稍扁平,黄色;触角近瘤状,生长短毛各一个。臀叶相似于雌虫;腹部1~7腹节每侧各着生一个腺刺。若虫蜕皮后开始分泌蜡质物质,并与蜕下的皮形成介壳。雄蛹 暗紫色。 生活习性 年发生一代,以卵在母体介壳下越冬,翌年5月中、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,若虫出壳后在树干或枝条上活动3~4天,然后选择适当部位固定,6月上旬初孵若虫均固定于树干或枝条上,并逐渐形成介壳。若虫期30~40天。雌性若虫至7月上旬变为成虫,雄性若虫于7月上、中旬羽化为雄成虫。雌雄交尾后,于8.月上旬开始产卵,8月中、下旬为产卵盛期,产卵期长约50天,每雌产卵近100粒左右,卵藏于介壳下,产卵后雌成虫死亡。 防治方法 (1)调运苗木要加强检疫,防止传播蔓延。 (2)注意保护和引放天敌。 (3)初发生常是点片发生,彻底剪除有虫枝烧毁或人工刷抹有虫枝,以铲除虫源。 (4)发芽前喷洒含油量5%的柴油乳剂或粘土柴油乳剂,如混用化学农药(常用浓度)杀虫效果更好;喷洒5度石硫合剂有一定效果。虫口密度大的枝干喷药前应刷擦虫体,利于药剂渗入可提高杀虫效果。 (5)若虫分散转移期分泌蜡粉介壳之前,药剂防治较为有利,为提高杀虫效果,药液里*混入0.1~0.2%的洗衣粉。可用药剂﹕ ①菊酯类﹕2.5%敌杀死或功夫乳油或20%灭扫利乳油4000~5000倍液、20%速灭杀丁乳油3000~4000倍液、10%氯氰菊酯乳油1000~2000倍液。 ②有机磷杀虫剂﹕50%久效磷或对硫磷或内吸磷乳油1500~2000倍液、50%*或杀螟松或稻丰散乳油1000倍液、40%氧化乐果或乐果乳油或50%敌敌畏乳油800~1000倍液。 ③菊酯有机磷复配剂﹕20%菊马或溴马或速乐乳油、30%桃小灵乳油、35%氧乐氰乳油等常用浓度。上述药剂均有良好效果,如同含油量0.3~0.5%柴油乳剂或粘土柴油乳剂混用,对已开始分泌蜡粉介壳的若虫也有很好杀伤作用,可延长防治适期提高防效。 (6)为害期结合防治其他吸汁性害虫,采用内吸杀虫剂涂干包扎,可用久效磷或氧化乐果或内吸磷等20~50倍液有良好效果。